在优秀的环境中,和优秀的人在一起,自己也会变得更有冲劲,正所谓“朝着月亮出发,即使无法抵达,你也置身于一片繁星之中。”
以下为第一人称叙述
我与帝国理工的双向奔赴
从确定申请化学起,帝国理工就是我的No.1梦校。而当我第一次拿着Offer走进帝国理工的校园,有种“童话故事”里美梦成真的感觉。
不过,繁忙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很快让我清醒过来。“美梦”虽好,但帝国理工的生活可真不是“童话故事”。
氛围与压力
要论起对IC的感受,第一个想起的就是校园里随处能感受到的学习氛围。
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,为想读书学习的学生提供安静的去处;校园草坪上随处可见“学霸们”讨论学术问题、或端着电脑钻研建模;哪怕是排队买咖啡的间隙,也能听见前面两个学生讨论一道数学题。
当然,校园里最让我流连忘返的地方,还是化学实验室。
IC是知名的理工科研究型大学,科研的占比很重,即使是给本科生使用的实验室,设备也都非常高端和先进,满足了我作为一名“化学人”的所有幻想和热爱。
每当我走进实验室,看见这些精尖设备“尽在我手”,心里还是忍不住激动和兴奋。
这就是IC希望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氛围:在这里,无论你想要怎么学、学什么、用什么方式学,都能找到需要的支持,搭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天地。
不过,高手如云的IC,学习压力可不小——
我时常会窝在图书馆角落几个小时,就为了打磨出一篇满意的论文;为了完成一次实验,在试验台前一站就是一整天,回到宿舍才发现腿都弯不动;在上了一天的课后,才发现午饭和晚饭都没来得及吃。
虽然偶尔会感到疲惫,但IC同学们的“卷”是良性的、多元的,是新时代科研人们思想激烈碰撞的动力和灵感源泉。
在这样的氛围中,我的学术和科研能力都快速成长。在IC的四年,我真正变成了一位有智识、有能力的化学科研人。正所谓“朝着月亮出发,即使无法抵达,你也置身于一片繁星之中。”
帝国理工都是书呆子?
不知何时起,IC就被带上了“书呆子”的滤镜,在这里我一定要打破这个刻板印象,学霸≠书呆子,ICer们信奉的是Study hard play harder!
要知道,IC可是矗立在伦敦市中心,四周可都是博物馆、美术馆等文化圣殿。于是,在紧张繁忙的学习和科研生活之余,我也时常去这些景点“打卡”。
在IC的这几年,我几乎把周围的博物馆都跑了个遍。
现在回想起来,这些课堂之外的生活也“内化”为养分,滋养着我的学识和眼界。留学生活中走的每一步,不一定都要与功利和学习挂钩。
IC校内还设置了300+的社团,从学术探讨到纯玩乐的活动应有尽有,热爱社团活动的同学们,可千万别错过这个和校友们social的好机会!
我找到了真正的热爱
除了社团外,IC Outreach Program也有许多为学生提供实习、工作经验的机会。我参加了为伦敦地区学校学生提供GCSE、A-Level辅导的项目,而且一呆就是三年,也正是通过这个项目,让我找到了我真正热爱的事业——教育。
在这个项目工作的三年里,我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学生,其中大多是面临大考的GCSE、AS和A2学生。我能从ta们的脸上看到对分数和申请深深的压力。
面对有备考压力的学生,讲清知识点是其一,为其系统地梳理科目的内在逻辑更重要。学生们就像“飞鸟”,总有一天,ta们要学会自己飞翔。我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有逻辑、有独立思想、有批判思维的学习能力,为ta们的未来铺路。
为了缓和备考压力,我也时常带着学生做实验,用充满乐趣的实验过程调动ta们的学习兴趣作为学生的“领路人”,不能只机械式的“填鸭”教学,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水平,跟着学生的节奏去调整教学方式。
在我即将从IC毕业时,我从Outreach Program处得知,有几位当时上过我的课的学生,已经顺利拿到了IC的录取Offer。
这或许是给我最好的“礼物”。我想起几年前的自己,也是秉持着一股对化学的热爱和更广阔世界的向往,我走进了帝国理工。
在未来,我希望我也能够把化学这样一门新奇有趣的科目的魅力,一份自我坚持的力量,传承给更多人。
因为热爱,所以选择
对化学的爱,源于生活
现在回想,我对化学的兴趣,还有对化学相关讯息的敏锐和执着,好像早早就根植在心中,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。
初中时,我看了介绍塑料污染的纪录片,便对这个议题上了心,一直试着寻找“解决方法”,我还把这个内容写进IC的文书里,在面试时和面试官探讨了一番。
高中时我创办了化学社团,带领同学开展“疯狂实验”;为了弄懂一个化学理论,我专门去图书馆借全英文的大学教材,虽然内容艰深,但我与书中的文字好像能共通一般,捧着厚重的教材读得津津有味。
所以,如果要问我英本申请如何选专业,我会坚定地说:选择你热爱的。
真正的热爱,以热爱本身带来的内部激励,会让你有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,这种动力甚至超过外部刺激,推动着我们前行。
如果想要更深入了解化学专业的同学,可以参考我高中时的阅读书单,我也读过如《Nature》这样的学术杂志,有能力的同学也可以读一下。
热爱之外,学习技巧也很重要
热爱是最大的驱动力,但在热爱之外,我们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,这样更可以帮助大家在学术成绩上也取得进步。这里我也给大家提几个学习建议:
四步走学习方法
在学习时我会完成这四个步骤“预习-上课-作业-复习”,课前通读一遍课本了解核心知识,再在课堂上努力吸收。如果能做到这两点,基本就吸收了80-90%的内容了。
有了输入后,需要有输出。在课上吸收的知识,需要通过课后的作业和自我复习来巩固,尽量不要在知识点学习上掉队,不然期末复习时工作量过大,效果也不佳。
学会提问
在完成上面的“四步走学习方法”外,我的另一项学习独门法宝就是:提问。一旦我在课上有什么没弄懂的知识点,我会在课后立刻找老师刨根问底,直到搞懂为止。尽量做到,当天的问题当天解决,别让问题堆积起来。
做笔记要记得“实用主义”
记笔记是一个好习惯,但注意不要“为了做笔记而笔记”,笔记最重要的还是记下重要知识点,方便梳理知识的内在逻辑,比起美观,最好更注重实用。到了考试前再把所有的笔记翻出来,对照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。
申请之路,点滴积累
留学过来人的“经验之谈”
在IC完成学业的时间里,我对学习和生活的感悟一直在不断变化,四年的留学生活让我变得更成熟、更强大。在这里,也想给大家一些关于留学生活的个人建议。
多利用学校资源
从我的亲身经历来看,IC是一所相当关心学生的学校,特别愿意给学生提供优质的资源,比如前面提到的Outreach Program就提供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。
无论是申请者还是即将就读的学生,都可以多上学校官网寻找对自己有利的信息,比如IC化学系的官网上除了有申请要求外,比如在Study and Innovation板块经常会更新IC最新的研究成果,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经常翻看一下。
在官网上还能看到许多实验室的照片,当时我就是被这些照片吸引,从而申请了IC。
大学时期,学会管理时间
大学就像一个“迷你社会”,在社会中,除了学习能力外,还有许多非常有用的软技能,时间管理就是其中之一。
大学与高中最大的区别在于:学生几乎完全的独立自主,再也没有老师和家长催我们交作业、上课、找实习,大把大把的时间都要由我们自己来安排。
有一位哲学家曾说过:“我们并非真的用花钱去买东西,而是用时间。”其实,我们任何想要的东西都可以换算成时间,时间管理最大化利用我们有限的“时间资源”,去创造我们想要的成就。
人生就是一只储蓄罐,我们投入的每一分努力,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,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递还给我们。愿我们一起仰望星空,脚踏实地,乘风破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