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橡沐的另一位大神,他从小城镇到哥伦比亚大学比亚大学都经历了什么呢?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AP考试攻略路程。
应导师
美国里海(Lehigh)大学计算机系荣誉学士
哥伦比亚大学(Columbia)风险管理硕士
本硕期间,担任tutor4年,毕业后教授国际课程长达3年
学员AP计算机A的5分率高达93%,4分率100%,AP微积分5分率高达94%
所授科目:微积分/计算机/统计/化学/数学/物理
留学之路开始得非常草率
高二第一学期结束,对体制内的国际学校生活产生了一丝厌烦,偶然冒出一个出国的念头。跟父母沟通后,他们的一句话让我记到现在,“既然做了选择,就不要后悔”。紧锣密鼓的一番准备后,我就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。出国后我才意识到学校的生活,除了学习、吃饭、睡觉,还有更多的可能性。美高生活完全开阔了我的视野,让我的想法和心态都发生了一些变化。
中国体制内国际学校是比较功利的,三年学习就是为了高考的最后一搏;而美国的寄宿制国际学校更关注学员的生活,我们会每天花两个小时去运动训练,也会跑很远的地方去参加比赛。
国际学校阶段的生活几乎只有学习,但到大学阶段,除了学习之外还有很多我们需要花精力的地方,像打理生活、职业规划、社交能力,甚至如何解压,所以其实大学是一个更艰苦的战场,大学的艰苦之处在于没有人会再逼你变强,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。 我有时候会跟学员们聊我读书时候的那些事情,希望能满足他们对于未来学习生活的一些想象,也能让他们更有动力学习,为自己梦想的学校而努力。
对于即将去美国上大学的学员,我想跟他们说一句话,“规划好你的大学,才能更好地规划人生”。大部分同学都是孤身一人踏上留学之路,没有家人的陪伴,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,要认识新的朋友,适应新的生活方式,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。这个时候,整个大学的规划就会显得很重要,毕竟我们出国读书,取得好的GPA很重要,但是自我提升更重要。
当tutor,激发了对教育的热爱
我在大学里做过4年的tutor,现在想来,仍觉得是一段非常锻炼人的经历。我以前会觉得把我学会了的东西跟别人讲清楚多容易啊,真的自己真枪实弹地上了的时候,会卡住,因为我自己学的时候,记住的或者理解的都只是单个的知识点,而要让别人理解一个个知识点需要把前因后果都解释清楚,所以对于我来讲需要把知识点结成一张网,形成一个系统,才能让听的人听明白。
因为我当时教的是C++,很多东西很抽象,怎么把这些东西讲清楚,这个方式也很讲究。而且每个来的tutee心态也不一样,有些是真的非常想学习,有些只想你帮他把作业给搞定,这也是跟不同的人斗智斗勇的过程。
在当tutor的时候,我能看到别人整个学习的过程,从无到有,从完全不懂到豁然开朗,这种反馈是非常及时的,虽然这个过程有点困难,但是把人教会带来的成就感是非常大的,所以我会愿意继续给人上课,这也是我为什么加入橡沐继续当导师的原因。导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会他们,更要让他们学会方法,才能从“事倍功半”变成“事半功倍”。
真正当了导师之后,发现跟我之前当tutor又是不一样的感受。我这几年在教书的时候,发现有不少学员埋头苦学,觉得自己很认真很刻苦,但是最后效果却是事倍功半,这份“努力”只是感动了自己,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。
在我的概念中,学习不是被迫的,思维不能固化,主动学习才是王道。学习最重要的,是改变自己的思维,知识的网络是相通的,做题时除了要会举一反三,更要关心这道题考的是哪个知识点,灵活运用知识点和技巧,把题目联系在一起,把知识网络联系起来,是非常重要的事情。有些学员的目的性很明确,我就是为了考试,为了拿高分,那对于这种学员,我就会按部就班的给他们梳理考纲,梳理各项知识点。
还有一部分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迷茫,会不知所措,我会跟他们聊一些有趣的事情,比如在教计算机的时候,我会给他们构建一个虚拟的计算机世界,告诉他们在这个世界中有着特殊的语言,比如C++,想要在这个世界中畅游,就要先搞懂计算机语言。
我认为读书是分为三个层面的,最浅的是单纯的为了成绩而学,第二层是有一点喜欢并且能尽自己能力做好,第三层是热爱,因为热爱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。
我目前教的科目有计算机、微积分、化学、数学、物理,我想不管是哪门国际课程,让他们对这门国际课程建立起兴趣,哪怕一点点,我都很有成就感,因为我觉得我尽到了一个导师的责任,导师需要做的事情,不光是帮他们复习,更要让学员喜欢学习,并沉浸其中。
作为一个导师而言,跟学员在一起的时光是很快乐的,在给他们教学的过程中我也感触颇多。
跟读书一样,教学也分为三个层面,最底层是纯粹的为了提留学生的成绩来教;往上一层是激励学员主动学习,看到他们得到提升会很有成就感;再高一层,我觉得,就是引领着他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进步,让他们成为他们理想中的样子。
应导师教授的科目有微积分、计算机、统计、化学、数学和物理,尤其在AP CS A科目教学成绩斐然,5分率高达93%,4分率100%。在多年教课过程中,他也总结出了对于这门课程的独特理解和方法,在这里就首先和大家分享一下他的计算机独门秘诀~
在AP CS整个的教学过程中,我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:
第一个方面是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—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只有把Java的语法和整个语言的运作机制学明白了,才可以熟练地应对不同的题目,看到不熟悉的题目也不会惊慌,能够凭借牢固的基础知道题目想要考察的知识点然后找到突破口。
第二个方面是写代码的时候的思路和框架——大家总觉得学会了程序语言的语法就会写代码了,其实不是这样的,如何运用其实更重要。
对于程序来说,思路和框架不清晰,写代码指挥事半功倍,会有非常多的无用功。所以在教授学员的时候,我通常会让学员给我一个思路,需要用到哪些东西来写,都想好了才开始下笔。
第三个方面是审题和读题——AP的FRQ对于同学们来说可以说是又臭又长,因为这些题目不仅长而且很多时候晦涩难懂,对于学员的英语水平要求也比较高。如果题目都不清楚就开始做,很有可能连方向都是错的。
所以一般在做FRQ的时候,我会建议拿8-10十分钟来读题,不要着急,稳住心态,然后用2-3分钟来构思,再有8-10分钟来落笔。这样整个考试就能以比较轻松的姿态来应对了。
除了是一名经验丰富的AP一线教学导师,应导师自己也是AP体系成长起来的学员。多年的亲身学习经验,加上后期身份转变成为导师,他对于“如何学习AP”也有了自己的一套理解。
因为我自己是学AP的,我觉得理科方面的AP考试对于我来说其实并不会比学校里开设的正常课程难,因为AP有着非常清晰的考试范围和考点,各个知识点之间都关联,逻辑都是相对清晰的,而且容错率之高令人发指。
① AP学习的方式:理解 vs 记忆
我在国际体系12年级考了微积分BC、化学和统计,我发现其实需要记忆的内容非常少,考试的难点在于——我们是否能够透过题目看到这道题目到底要考我们的知识点是什么?这个难点怎么解决,我认为是理解,而且是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。相反,如果靠记忆来考试会出很大的问题,AP考试有点像孙悟空的72变,题目的形式会不断变化,但万变不离其宗,理解是那个命门,可以把它打回原形。
我教给学员理解难点的方式,是将接收到的讯息用自己的话反馈给导师,让学员告诉导师自己的理解。这个反馈机制也是我跟学员交流的一种手段,这样我可以知道他们的思维是怎么样的,然后尽量在他们的思维逻辑里教学,不同思维模式的碰撞对我来说是很有意思的事情。
② AP考试的容错率和技巧
在AP考试中可以利用它的高容错率和Curve,大多数的考试只需要百分之七十的正确率就能拿到五分,所以我们功利一点说,单纯为了考试的话不需要事无巨细,复习的效率也很重要,不要纠结于那大部分人都不会做的几道难题,而是助力简单的题目万无一失。
我当时考微积分BC的时候,因为所有的申请都结束了,无心听课,数列那一块(Sequence andSeries)是完全不会的,但这部分内容只全部内容占了百分之十,其他的部分多拿一点,一样可以拿到五分。
还有一个要清楚的是AP考试的属性,它是按对的题目记分的。所以当时间来不及的时候,我们要做一些取舍,是慢慢仔细地做还是以做完为目的。
举个例子,如果四十道选择题我认真地做只能做完三十道,但我能助力里面只错两三道题,然后最后十题全选C和我提心吊胆地快速做完四十题但可能要错15道,孰优孰劣一目了然。所以考试的时候,能力不够,策略来凑。
当然磨刀不误砍柴工,扎实地打好基础,才能在考试的时候从容不迫,获得自己想要的分数。除了学习,所有的事情都是触类旁通的,做人做事,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,脚踏实地,才能获得最终胜利。
以上就是给大家分享的有关应导师对于AP一些科目的理解以及学习方法,同学们想来和应导师一起攻克AP考试难点吗?那就赶紧点击【预约试听】让应导师带你开启5分之路吧!
点击可查看更多橡沐故事